憂鬱症,不可怕,無知才可怕
我身邊有人遭遇憂鬱症,老一輩的親戚們總說:就是因為他抗壓性低、為著無聊的事情執著等等負面的詞
今天新聞中,吳宗憲先生身為公眾人物,說出:「憂鬱症患者,是因為來自他的不知足。」,讓我很驚訝,卻不意外。
「難過」是一種情緒反應,不會持續太久,他的來源主要是你主觀對特定事物的感受;
但是憂鬱症,你很難介定特定的原因,你只知道心裡很悶,對自我沒自信、討厭自己,然後在這樣的不斷循環下,你迷失了自己。
每個人都有感冒的經驗,你不會因為一次的感冒,就說對方,「你的身體也太爛了吧!你一定都沒照顧自己、你一定都穿很少、你一定衛生習慣很差」,因為你知道,要考慮每個人的身體免疫狀況、所處的環境、病毒的強度等,是綜合因素造成的。
憂鬱症也是,很多時候,並不是想控制就能夠控制住的
就以生理上而言,例如家族遺傳,有很多基因上、腦部的化學物質、賀爾蒙的影響等綜合影響,讓他們感受不到快樂。
就以心理上來說,他可能是因為近期的創傷事件影響,可能是被欺騙、背叛、霸凌等,開始懷疑人生,懷疑自己,慢慢只看到自己壞和差的一面,並在這樣低潮裡,惡性循環,變得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、自我價值感低落。
再以這社會的角度切入,他身處的環境裡,長期受到高壓、壓抑,找不到管道可以發洩,讓無力感越來越重,越來越大,最後開始感到欲振乏力。
太多人面對憂鬱的人,很容易說「你就想開一點、你就不要亂想、不要想太多」,但其實他們根本不懂那種感受,就像是背後靈一般,控制著你的思想。
全世界憂鬱症的終身盛行率平均為15%,但台灣卻遠低於這個數字,因為在台灣,甚至是在亞洲,大家很難開口去坦承,正視憂鬱症,怕自己會被污名化,壓性低、不知足等大多偏向負面用詞,然而導致大家對於憂鬱症的病識感不足。
根據目前統計,全球共有超過3.5億人罹患憂鬱症,在現今的社會,很多人都有憂鬱的經驗,只是沒在關心自己的情緒變化,當發現異狀時,記得尋求幫助,現在的網路很發達,相信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